导语:汽车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同种类的汽车在其各自领域中各司其职,为我们的日常交通贡献力量。时至今日,汽车的各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百年前的灵光乍现,在历史巨轮的推进下,最终为我们呈现的,是人类的智慧和努力的结果。也许你也跟我们一样,对这份来之不易的惊喜抱有几分好奇,究竟汽车的每个部件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在它们从无到有再到独创性高科技,这其间究竟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故事?从今天开始,《车致》将连续为您呈现汽车《演•异》系列,让我们一起挖掘一下“汽车那些事儿”。
提到车灯,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也许都是汽车的基本照明设备,是汽车安全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很少有人会不知道车灯是做什么用的,而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还是一名驾驶员的话,那劝您抓紧给自己买一份高额保险。
当然汽车的车灯也根据其安装的位置不同而细化为很多种,在这里我们并不想重复赘述您汽车保养说明书上的内容,或是繁琐的工作原理,而是把车灯作为汽车外观的一部分来看,探究一下它是如何从简到繁,进而发展到现今各式各样种类繁多的照明系统的。
对我来说,车灯是汽车这一整件艺术品的精髓所在,有很多汽车视频都以前照灯亮起的那一刻最为开始,也正是在这一瞬间,汽车已不再是一部人类制造出来的机器,它就像是一头刚刚睡醒的猛兽,准备起身觅食。而汽车的这一点睛之笔,也经历了纷繁复杂的进化过程,让我们一起打开这扇心灵之窗,开启发现之旅吧。
车灯的构成材料演化
众所周知,爱迪生用碳化棉线做出了灯丝,让世界走向了光明。而车灯的发明自然也就更晚,而且经历了更加坎坷的考验,毕竟开车要比坐在实验室里所受到的干扰条件复杂的多,而且车灯作为汽车的一部分,其自身发展也要受到车身发展甚至地域的限制。
早在十八世纪末,那时的车辆还没有安装照明系统,经常有驾驶员在漆黑的旷野里迷路,因为夜间行车恐怕只能借助月光,如果遇不到打着灯笼的好心人,恐怕就要露宿荒野了。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愈演愈烈,汽车作为运输工具,照明系统也自然越发成为人们的必需品,不过,最早的车灯也要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末,当时人们通过在容器内注入乙炔气体或煤油的方式来完成行车照明,而后来乙炔灯更加流行,因为它对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有一定的抵挡能力。
不久之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的电动汽车公司发明了哥伦比亚号电动汽车,实现了为前灯和尾灯供电,才首次实现了我们所熟悉的电车灯。不过这项发明在当时还属于选配,最终也没能量产,一是灯丝寿命相当短,二是也没有体积足够小巧,同时还能够持续供电的发电机。而且这个版本的前大灯也不能调光,在会车的时候非常晃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进而又发明了一个附加光度调节器,让前灯可以在垂直方向移动,不过驾驶员必须下车搬动夹具装置才能完成调节,等您调到近光,恐怕对面的车已经过去了,照个亮可真不是那么容易的。
19世纪90年代后的数年中,车灯的发展开始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加速且多样化,当时的一款名为"Prest-O-Lite"的乙炔灯成为了车灯的标配,美国皮尔利公司斯进而对电车灯实现了标准化量产,同年,伯明翰一家名为Pockley Automobile Electric Lighting Syndicate的公司制造了整套电车灯,包括前照灯、转向灯和尾灯,并以一块8伏的电池供电。
通常,很多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汽车厂商们也不例外,开始了所谓“自主研发”。1912年凯迪拉克发明了汽车电力系统,从而整合并对其照明系统进行了提升。1915年Guide Lamp公司发明了一款低光距车灯,两年后凯迪拉克在其基础上又发明了车灯控制系统,即在车内安装一个控制杆,从此,司机再也不用下车去设置照明了。之后,凯迪拉克率先发明了雾灯,他们还制造了一套名为"Autronic Eye"的自动调节照明系统,彻底结束了手动时代。
之后几年的车灯发展,开始变得如鱼得水,Bilux电灯泡实现了在单灯泡内完成近光和远光切换,随后,各大汽车厂商也实现了脚下操控即完成照明系统的各种切换,而这项技术一直沿用了近半个世纪,最后一辆使用此技术的汽车是1991年款的福特F系列车型。
欧洲在车灯方面的技术相对独立,一家专门制造灯泡的集团发明了名为H1的卤钨灯,不过不久就又被更先进的照明材料所取代。后来再产的卤钨灯,灯丝的允许工作温度要比普通的白炽灯泡高,照明效果也增加了近一半,使用寿命也更长。这项技术也一直持续发展到了1983年。
最早的LED车灯出现在雷克萨斯LS 600h上,它采用发光二极管照明,LED车灯的亮度比普通车灯高,低能耗而且使用寿命也相对更长,同时,车灯可选的颜色种类也更丰富。
氙灯应该是现代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宝马7系上率先使用了HID氙灯照明系统,该款车灯在欧洲和日本市场达到50%的占有率,不过北美却反响平平,直到1996年林肯Mark VIII发布,美国才开始逐步接受氙灯,该款车型也是唯一一款使用直流氙灯的车型。
历史上的车灯造型
圆形封闭车灯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同盟国家得到广泛使用,这期间也包括日本,不过以大西洋为界,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并未对此款车灯进行量产,包括沃尔沃和萨博等,都仍保持着自己独有的车灯技术和设计。
可能跟欧洲人本身比较随性有关,他们曾经对车灯的造型设计不进行任何限制,不管是圆的还是方的,只要造出来的成品可以满足工程师的需求,同时不违背当时欧洲的安全标准即可。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会有Cibié设计制造的雪铁龙Ami 6以及Hella出品的福特Taunus这样的长方形车灯。不过这样的设计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确实无法接受的。
现在我们的车灯前基本都会有一层保护罩,而这在十九世纪一段时期的美国是不被允许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的雪铁龙DS要生产两个版本,看来要想卖车,对销售大区的规矩要了如指掌。
最让人怜爱到不能自拔的车灯样式,莫过于始于1936年Cord 810身上的翻灯,当时人们考虑白天对车灯的应用率较低,一方面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可以减小车辆的行驶风阻,另一方面为了美观,算是突破性设计了这样的可收入式车灯。
不过,其实翻灯在当时也属于“个性化”产品,比较流行的量产车型不会使用这样的设计,因为翻灯的造价要明显比普通车灯高,同时对车辆前部设计也有要求,需要留出足够的空间才行,而且经过一系列的事故发现,翻灯对行人造成的伤害要更大,这种结论对于翻灯的发展自然是止步性的灾难。一些经典的翻灯车型,诸如老款捷豹XJ220、马自达MX-5、克尔维特C3、宝马M1等等,幸运的话也只能在二手车市场或者古董店才能看到了。
历史上还曾有一些具有里程碑意思的车型,它们代表了技术上的创新,或是当时人们对于车灯设计的想法,我们再来看几个有趣的案例。
Tatra 77
1935年,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汽车Tatra 77首次实现了转向灯系统,这部车的车头安装了三个车灯,中部的车灯与方向盘相连,从而可以通过方向盘的转向来控制两边的转向灯。
单车灯的雪铁龙2CV
2CV是雪铁龙公司于1939年正式生产的一款亲民代步车,经济省油而且耐用,曾因二战停产过一段时间,战争结束后又复兴生产了多种车型。
虽然它被车迷们称为“丑小鸭”,但往往奇迹也会发生在它们身上,虽然大部分2CV都是双目健全,但偶尔也会有奇葩出现,而这其中的故事请静待我们后续揭晓答案。
总之,车灯已经基本完成了它的重要的成长阶段,开始步入成熟期,所谓物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逐步发展其精神层面,车灯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时间的推移,不只是汽车设计师,人们对于它所能带来的美学体验要求也有了很大提升,车灯就像汽车的眼睛,造型各异,也是体现整车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车灯技术的发展空间应该还非常广阔,我们也更希望它在美观之余可以让我们的驾驶视野变的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