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4年问世的70系列算起,普拉多已经闯荡江湖近三十年了,也基本算是相当一部分读者的同龄人吧。于是从十余年前大批量进入国内的90系列到一汽丰田生产的120系列,我们在肆意挥霍青春的同时,也亲眼见证了普拉多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重要节点。
不经意间,丰田于去年底发布了普拉多的第四代车型——150系列,转年后2.7升排量的进口版便现身于丰田的国内展厅。大约半年后,4.0升排量的国产版本也如约而至。显然,国产版在视觉上与进口版没有任何差别,造型风格上全面接近大哥兰德酷路泽,圆润中带有些硬朗的车身线条,内敛却同样具有力量感的前后翼子板,辅以略呈菱形且立体感较强的前大灯,眉宇间还真是与大哥兰德酷路泽有些神似。
不过丰田肯定不想让新旧两代车的交替过于跳跃,于是不但为它保留了上代车型辨识度较高的整体轮廓,连竖直式进气格栅、后侧窗折角、宽大的登车踏板等细节特征也一并继承过来,既带来了新鲜感,又让人觉得比较亲切。
视觉上150系列好像比上代高了一些,实际上二者并没有本质不同,宽度增加了10毫米,高度则降低了25毫米。至于从4970毫米缩水至4820毫米的整体长度,完全是备胎从尾门上挪到了车底后部的关系。其实从0.37降到0.35的风阻系数也许更值得关注,这对身高马大的越野车无疑是个巨大的进步,对高速油耗表现必定颇有帮助。
与此同时,车厢内部也焕然一新。从图片上可以看出,它的内饰设计也许不适合用华丽的辞藻来形容,但无论立体感突出的竖式中控台,还是木纹与银色搭配的细节装饰部件,都能有效抵抗消费者的审美疲劳。智能钥匙及一键启动系统、4向电调方向盘、仪表盘小型液晶显示器、USB和AUX音频接口以及7个安全气囊,也都是积极迎合当今潮流的做法。
这款车的道路表现也很有些豪华轿车的味道。底盘依旧是我们熟悉的沉稳风格,同时又比上代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于是路面坑洼基本不会给乘客带来任何不适,与早年间那种硬桥硬马的硬派越野车有着天壤之别。这显然也是普拉多得到广泛青睐的重要原因。此外,这辆VX NAVI版试驾车的后桥采用了空气悬架,可以根据负重情况自动保持恒定底盘高度,而且允许驾驶者根据自己的口味从运动、标准和舒适三种模式中选择最合适的减震硬度。当然,碾到凹陷的井盖时,车尾多少会产生一些横向扭动,但你要知道,这是由非独立式后悬架的结构决定的,无法从根本上避免。
车厢的隔音水准也很对得起它不菲的身价。路噪、风噪都得到了很好的抑制,无论任何速度下车内乘客都可以用正常音量轻松沟通,很容易让人想起以安静著称的雷克萨斯。其实这也没什么好惊讶的,普拉多这些年来一直与雷克萨斯GX系列同宗同源,怎么可能没有点真本事。在此基础上,丰田还为它装备了一套14个扬声器的5.1声道音响,音色相当令人满意。此外,NAVI版还提供了6碟DVD播放器和后排乘客专用的吸顶式9英寸显示器。可以这样说,150系列普拉多是一款对乘客相当体贴的车型。
其实普拉多与同门大哥兰德酷路泽的最大不同在于,丰田期望它在公路性能方面有更出色的表现,于是普拉多被赋予了令人满意的高速巡航能力,除了高高在上的坐姿,你几乎不需要任何适应过程就能轻松上路。它搭载的还是以前那台代号1GR-FE的4.0升V6发动机,不过追加了进排气端双VVT-i机构后,动力已从243马力提升至275马力。这意味着它可以达到较高的车速,但受制于增加了近200公斤的体重,中途加速能力并未获得实质性提升,离所谓的“刺激加速体验”还有一定距离。
但我想强调一下,普拉多的“公路化”只是个相对概念,如果你把它想象成宝马X5那种操控高手,难免会有些失落。梯形大梁式车架意味着它很难带来承载式车身那种清晰的路感,而较上代明显变轻的方向盘固然降低了劳动强度,对于连续弯道等需要精确指向的场合却不太适用,而且从转向轮上得到的信息反馈也寥寥无几。所幸四驱系统平时以40:60比例分配前后轴扭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稳定的弯道循迹性。不可否认,在部分用户眼中它显然缺少激情,然而对更多人而言,舒适其实也是一种驾驶乐趣。
至于VX及VX NAVI级别车型配备的KDSS系统(动力调节悬架系统,最早应用于LC200),确实是个不错的东西。SUV令初次上手的驾驶者最难适应的就是高重心,这带来了相对迟缓的动态响应和较大的侧向摆动。而KDSS的作用相当于主动防侧倾杆,能在转弯时提高侧向支撑力,从而抑制车身侧倾。与旧款在同一段道路的对比结果显示,新车型的弯道侧倾程度确实有显而易见的改善。当然,物理定律是无法改变的,因此你仍然能明显感觉到 2.3吨的整备质量带来的巨大离心力,驾驶风格也会随之收敛许多。
的确,在对手们拼命提高公路操控能力的潮流下,普拉多的身手实在谈不上矫健,它走在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上,而且自信十足。总设计师小鑓贞嘉的说法有一定道理: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需要强大越野能力的场合正在变得越来越少,而普拉多虽然在诸多细节上迎合了潮流的变化,本质上却永远是为那些有真正需求的市场而生的。至于叶公好龙的城市用户,他们不一定非得选择这款车,因为汉兰达才是更明智的对象。在我的印象中,善于迎合客户需求的丰田极少如此固执。
为了让媒体们深刻记住普拉多的这一特性,试驾行程中特地安排了数小时的场地越野环节。实践证明,它的越野能力比上代只高不低。这款车的底盘结构与上代差别不大,仍是双叉臂独立式前悬架和四连杆螺旋弹簧硬轴式后悬架,215毫米的最小离地间隙则略微少了5毫米,幸好在可调高度后空气悬架的作用下,并不会给实际通过性能带来麻烦。扭力丰厚的6缸发动机则带来了坦克般强大的推进力,配合邓禄普AT轮胎,走到哪里都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此外,之前提到的KDSS系统在弹坑路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通过中止稳定杆的工作,给四只车轮带来了更大的伸缩幅度,以便尽可能地紧贴路面。而当某个车轮甚至两个对角车轮最终被架空时,主动牵引力控制系统以及后桥和桥间两把LSD限滑差速锁也能确保该车轮不会肆意地空转,并且从容地继续前行。而在如此猛烈的摧残下,坚固的梯形大梁式车架始终没有发出半点杂音,颇令人欣慰。
说实话,我对这种高强度越野场地并不太在行,所以对首次出现在150系列上的多地形可选驾驶辅助装置(MTS)抱着很欢迎的态度。具体来说,这套电子辅助系统提供了泥泞和沙土、碎石、凹凸路面和岩石四种模式,只要将分动器切换到L4状态并根据路况做出正确选择,悬架、油门和ABS系统的响应就会进行相应调整,从而让脚下没轻没重的菜鸟也具有应付复杂路况的能力。唯一的麻烦是,这个子菜单目前是全英文的,对我无所谓,可如果换成我老爸,不先研究一下说明书还真不行。
源自LC200的低速巡航驾驶辅助系统已经不算新鲜了。它比陡坡缓降功能更全面,只要设定好车速,无论上坡还是下坡,不用理会油门和刹车踏板就能保持步行速度匀速前行,大幅降低了陷车几率,只是工作噪音稍微大了点。
相比之下我对它的多地形选择功能监视系统(MTM)更感兴趣。简单来说,这是一组多角度摄像头,车头商标下、左右外后视镜底部和车尾各隐藏了一个摄像头,图像传送至中控台的显示屏幕上,让驾驶者对车辆四周的盲区了如指掌。除了野外使用,日常行车时也能进入监视画面,路侧停车时能精确地保持与路牙的安全距离。
另一项与时俱进的变化是第三排座椅的收纳方式。原先座椅折叠后分别挂在左右侧窗内侧,现在能够完全藏入后备箱地板下,虽然地板因此抬高了一些,后备箱却显得更整洁,横向空间也得以明显增加。而且与进口版相比,它还加入了方便的电动折叠机构。当然和大多数同类车型一样,普拉多第三排的头顶空间并不宽裕,身材高大的乘客难免有些憋屈,不过由于第二排座椅可以前后移动,膝部空间倒是有充足的保障。除此之外,坐在这里完全没有被怠慢的感觉,三点式安全带、杯架和空调出风口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个220伏交流电源接口,使用笔记本电脑等电器会方便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