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8日午后,林雷在北京的办公室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期间,他谈及了这家最大的中国本土品牌汽车研究与咨询公司创业时的艰辛、发展中的关键时刻,以及个人对中国汽车行业现状和未来的判断。
以下为访谈节录。
汽车人才需要相互流动
《汽车商业评论》:在很多场合,你多次强调中国汽车工业对相关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能否做出具体的解释?
林雷:今年是新华信成立20周年。这二十年,是中国汽车行业翻天覆地的20年,也是相关服务业飞速发展的20年。如果没有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就不会有服务业的发展。
比如,汽车公司开发和上市产品需要调查消费者的需求,建立、发展和管理分布全国的经销商网络就必须做渠道研究,新华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1992年,汽车年产销是30万辆左右,真正开始爆发性增长是从1997年开始的,我们的项目也逐渐多了起来。
与此同时,企业需要做大量的营销推广,广告业和公关业就蓬勃发展起来。接下来,企业加大对80后90后等新生代营销工作的力度,推动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创新。
这些服务类行业的共性是以人的智力作为生产资料。
20年前,欧美的汽车业早已经是一个大行业,产业链非常长,很复杂,相关的服务业都已形成体系,但国内还没有本土的市场研究咨询公司为汽车企业提供服务,新华信算是第一批。当时这是很冒险的,汽车市场的规模还不大,前景很难预料,而20年后再看,可以说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因为市场需要精耕细作的研究者。
在发展历程中遇到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国际化的过程。
中国汽车市场的开放程度很高,可以看到包括日本、美国、韩国、欧洲的所有车型。这说明,中国汽车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同样,这个市场上研究服务的竞争也是国际化的。新华信作为一家本土品牌,如何立足?我的答案是资源国际化。
比如,我要求研究技术要达到国际水平,研究理念、研究方式和方法、财务水准、风险控制水准、IT水准也是国际水平的。
为此,2007年,我们引入了全球领先的消费者和商业信息服务、信贷和营销解决方案提供者益百利的战略投资,包括资金、产品和技术等等,这样就把国际上非常先进的资源带了进来。
未来发展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对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
欧美国家对汽车行业的理解是百年的,经历过兴旺,也有过衰败。中国汽车的历史很短,新华信也只有20年的时间,如果从汽车发展的历史来看,行业积累和认识还不够丰富。
还有一点是人才的储备。
在国外,研究咨询公司和汽车公司间人员流动很频繁,由此对汽车制造和发展的认识非常深刻。但在中国,现状是单项流动,我们有很多同事去了汽车企业,很少有人“流回来”,所以我们对汽车制造业的内部资源运用的理解还很弱的。
不过,实现中国汽车人才的相互流动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