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车主之家 > 汽车新闻> 辞任华晨宝马 戴雷或转投英菲尼迪
辞任华晨宝马 戴雷或转投英菲尼迪
2013年03月25日 11:3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编辑:罗剑 打印 手机阅读
[导读]3月15日正式从华晨宝马离职的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营销高级副总裁戴雷,或将正式加盟英菲尼迪中国,出任英菲尼迪中国“掌门人”。接近华晨宝马高层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上述消息,但英菲尼迪中国官方并没有就此消息予以证实。

       3月15日正式从华晨宝马离职的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营销高级副总裁戴雷,或将正式加盟英菲尼迪中国,出任英菲尼迪中国“掌门人”。接近华晨宝马高层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上述消息,但英菲尼迪中国官方并没有就此消息予以证实。

       戴雷在今年年初向华晨宝马请辞之后,不少汽车公司向其抛出了绣球,其中不乏在华业绩斐然的德国公司,但拥有多年豪华车产品营销经验的戴雷选择了英菲尼迪。

       接近戴雷的消息人士透露,英菲尼迪国际化的管理团队、相对清晰的品牌调性以及其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和决心是吸引戴雷的主要原因,“戴雷的目标是将英菲尼迪做成中国豪华车市场上第二梯队的领头羊。”

         英菲尼迪的“野心”

       在华晨宝马任职期间,戴雷是宝马开拓中国市场的功臣之一。年仅40岁却在中国度过近20年的戴雷,汉语流利,对中国文化的熟悉令其清楚消费者的需求。

       戴雷曾有机会调回宝马集团慕尼黑总部任职,但他最终选择留在中国。此前有传闻他将转投“老东家”的竞争对手奔驰,但接近戴雷的消息人士称,他明确表示不会到宝马的竞争对手任职。

       在回绝了某德国公司甚至国内本土汽车企业之后,戴雷选择落脚英菲尼迪。

       “英菲尼迪虽然是日产公司旗下的豪华车品牌,但其国际化背景、多元化的全球管理团队,是吸引戴雷的原因之一。”上述消息人士称。

       事实上,虽然英菲尼迪在中国市场并不突出,但自从今年初英菲尼迪总裁约翰·德·尼琛(Johan de Nysschen)专门来到中国,并对外发出提振中国业务的声音以来,外界看到了一个更重视中国市场、更积极的英菲尼迪。

       “我们将展开强大的产品攻势,进军重要的新兴细分市场,并推出全新的动力总成系统。在未来的4年里,不仅要更新所有现有车型,而且,还会新增至少4款搭载全新发动机和变速箱的一系列车型。”约翰·德·尼琛,这位去年6月被日产汽车总裁卡洛斯·戈恩“招至麾下”的奥迪美国前总裁,今年年初面对中国媒体时如是说。

       更丰富全面的产品布局是英菲尼迪的最新计划,“包括定位高于或低于现有车型的SUV、轿车,以及高性能跑车已经在计划中,未来英菲尼迪的车型将覆盖85%以上豪华车市场的车型。” 约翰·德·尼琛称。

       而在中国市场,英菲尼迪的野心同样不小。国产化已经启动,按照日产的计划,位于湖北的东风日产高端车型生产基地襄阳工厂,通过产能改造,年生产能力扩大至25万辆,以满足日产2016年在豪华车市场获得10%市场份额的中期目标。

       虽然英菲尼迪正在加大马力布局中国市场,但实际上,各方对英菲尼迪国产之后的市场前景并不一致。官方数据显示,英菲尼迪去年在华销量仅为1.6万辆,体量如此小的豪华车品牌,国产后的市场认可度究竟多高,能否靠国产车分得更大的市场蛋糕,仍是未知数。

       而在消费升级日益明显的当下,豪华车市场蛋糕的切分,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车企自身的资源整合以及品牌力的打造。恰恰在这些方面,是略显羸弱的英菲尼迪最大的短板。

       从戴雷的角度,在他任职华晨宝马营销高级副总裁期间,作为国产与进口产品的市场策略、营销资源总协调人,有充分的权限调度宝马(中国)与华晨宝马两个独立公司的市场营销资源,以确保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保住市场份额,进而实现对竞争对手的围攻。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强项可以在公司战略层面弥补英菲尼迪的先天不足。

经销商推荐 [切换城市]

[共0条评论]网友热评

提交评论0/500字

0条评论 | 查看全部>>
网络警察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好卖车 | 分站加盟
版权所有:车主之家(www.16888.com)
备案号:粤ICP备06021273号 电信与信息业务经营许可证号:粤B2-20080314
深圳30年网络信息杰出贡献企业 深圳电子商务协会监事单位 深圳四川商会理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