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刚刚走过的2010年,可谓是深圳交通不平静的一年。在这一年,深圳的汽车保有量突破了170万辆,成为全国机动车密度最高的城市;在这一年,被称为全国最严厉的交通处罚条例在深圳实施。本期《红绿灯下》评选出2010年影响深圳人出行的十大交通事件,带你一起回顾2010年深圳路面发生的点滴变化。
NO.1:
全国最严厉交通条例实施
影响指数:
点评:2010年8月1日开始,《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条例》开始实施,这部条例被认为是全国罚款额度最高、最严厉的交通处罚条例。它充分借鉴香港、澳门等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在特区立法权的权限内大胆创新,提出的“累计加罚”、“一违多罚”“社会服务令”等一些规定和制度属于全国首创。以泥头车为例,新条例规定对泥头车超载实施一超五罚,条例实施后曾开出8.5万元的高额罚单。另外,新条例对污损变造车牌、冲红灯等严重交通违法提高了处罚力度。
在条例的“重典峻法”之下,深圳车主开车明显规矩了很多。根据交警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新条例实施一个月后,深圳车辆涉牌涉证、涉酒、超速超载、冲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显著下降,交通秩序明显好转。
NO.2:
“关”内外两重天悄然变化
影响指数:
点评:特区内外一体化对于所有深圳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而它在交通方面的影响已开始渐渐显露。
在2010年7月1日特区内外一体化后,一直困扰交通管理工作的“一市两法”的问题已不复存在,此后交警部门以落实新条例为契机,用足手段,对原特区外种种交通乱相进行集中整治。与此同时,进一步做好宝安、龙岗和光明和坪山新区交通设施完善工程的现场施工工作,在原特区外新建信号路口47个,完善原有信号路口190个。目前,二期工程中原特区外62条主要干道交通设施的改造完善工作已基本完成,进一步缩小了原特区内外交通面貌的差距。
NO.3:
汽车保有量突破170万
影响指数:
点评:在去年年初,深圳汽车保有量突破150万辆后,半年多时间,粤B牌汽车又猛增20万辆,在12月份突破170万辆。这个数字意味着,加上外地驻深和每日入境、过境车辆(约30万辆),目前在深圳道路行驶汽车总量已超过200万辆。按照深圳6000公里道路总长计算,车辆密度已经突破300辆/公里,居全国之首。
超高的车辆密度无形中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深圳未来会不会变“堵”城,政府部门会不会像北京一样出台治堵措施,是每位交通参与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NO.4:
小擦碰不快撤罚500元
影响指数:
点评:早在2006年深圳就开始试行轻微交通事故快处快赔机制。新条例实施后,交警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快处快赔快撤新政,并从11月1日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实施。根据规定,轻微擦碰事故,当事人应当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对现场拍照或者标划车辆位置后,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安全地点,自行协商处理或者等候处理。未按前款规定撤离现场,造成交通阻塞的,处500元罚款。另外,在事故中负主要责任以上的,按其造成交通事故违法行为应处罚款数额的两倍处罚,并按规定暂扣机动车驾驶证。
这项措施对于缓解交通拥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新政实施半月,全市交通拥堵下降三成。
NO.5:
交警实施短信敬告执法
影响指数:
点评:2008年8月,深圳交警推出了敬告式执法,赢得了广大市民的普遍好评。但是敬告式执法仅限于执勤民警对驾车人的现场执法,而对于使用电子警察、拍照、录像等监控设备取证的机动车违法行为,虽符合敬告式执法的范围,但无法适用敬告式执法。由此,手机短信敬告执法的工作模式应运而生。2010年4月1日,手机短信敬告执法正式实施。注册车主不但可以收到违停等轻微交通违法的提醒短信,还可以查询违章情况、路况信息等等。到目前为止,交警部门已获取机动车和驾驶人手机信息102万条,发送违停等轻微违法短信提示信息35.68万条,减免处罚超过上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