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票价机制
理论正确实操困难
听证代表建议:应该建一套价格调整机制,把物价水平、成本价格和合理的投资回报等考虑进去。票价应该更客观地根据市场经济情况的变化,去保证运营企业更好的健康发展
晶报:深圳是否可参考新加坡、香港等城市经验和做法,建立动态票价机制,随市场经济情况而调整?
宗传苓:理论上来说,的确应该建立一套动态的票价机制。但这样操作起来不现实。以港铁来说,他们实行的就是动态票价机制,是在政府制定的大框架下自主定价,但一般来说他们也是很多年才会调整一次。毕竟政府综合多方因素制定了价格,不太可能在短时期内多次调整。但如果是固定不变的票价对哪方面来说都不合适,因为整个社会经济在发展,而地铁票价该如何调,依据什么来调,调的幅度多大?操作起来都很困难。港铁主要依据的是物价上涨等关键指标,采用以里程为计费基础的票价结构,实行政府监督下的自主定价机制,其票价并不低,远高于内地城市。
此外,港铁票价的计价方式多样,不同线路或同一线路不同区段收费不同。若深圳采用香港多样化的计价方式,会导致乘客之间、运营主体之间的票价费率不同,无法实现同网同价。
香港地铁无疑是世界轨道交通经营中的佼佼者,同时,港铁票价是在香港“轨道+物业”的特殊发展模式上形成的,其价格制定和调整相对自由。但由于内地和香港的体制、政策、企业管理等的差异,短期内实现香港式的轨道交通发展模式存在一定困难,而脱离了这种模式单独照搬其票制和票价是不合理的。
方案一与方案三合并
票价无法弥补运营成本
听证代表建议:将方案三和方案一相结合,把首6公里改成2元钱,同时体现“递远递减”的原则,在首6公里之后采取分段递减的办法。
晶报:有消费者代表提出,将方案一和方案三合并,是否可行?
宗传苓:方案一与方案三合并,需要考虑是否能满足地铁的运营成本。如果合并后,首6公里改为2元钱,超过6公里部分,每1元可乘坐10公里。这样一来3元钱就可以乘坐16公里,平均票价折算下来也就2元多一点,根本无法弥补运营成本,也达不到用票务收入弥补运营成本这样的设计,因为一定时期内财政投入有限,如果无限度投入到地铁,那么势必会对不乘坐地铁的纳税人造成不公,以票务收入维持地铁运营有利于地铁长远健康发展。
财政对地铁运营没补贴
听证代表建议:坚持公共交通经济型原则,决不能完全按照成本核算情况来定价,不能让市民承担全成本票价,政府应对地铁运营进行补贴。
晶报:政府财政对地铁投入具体是多少?
宗传苓:地铁建设这块政府的确有补贴,每年大约100多亿。按照规划,深圳市对轨道交通建设的投入占地方可支配收入的15.8%,这就意味着深圳纳税人交给政府的税中,每100元里就有15.8元投入轨道交通建设。但地铁运营这一块政府没有补贴。如果票价定得太低,低票价的背后是高补贴,在一定时期内,政府财政能力是有限的,对轨道交通的高额补贴必然减少对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同时,轨道交通覆盖范围有限,并不是每个市民都能够使用轨道交通,过低的票价对没有享受到轨道交通服务的纳税人不公平。
资源性收入属不稳定收入
听证代表建议:随着客流增加,地铁广告、物业经营收入等资源性收入也会日益增长,可将其一部分用于弥补地铁运营成本,而不仅是单靠乘客支付的票务收入来弥补。
晶报:是否可用资源性收入加票务收入来共同弥补地铁运营,从而减轻市民的出行负担?
宗传苓:资源性收入的确属于地铁运营的一部分,从地铁一期的运营情况来看,因站点所处的地段较好,地铁广告、物业等资源性收入也好。但随着地铁更多网线的投入使用,许多站点的所在地人流量不大,因此资源性收入这一块还无法预算,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政府在核算成本时,主要考虑稳定收入,而地铁票价收入是最稳定、最大的可靠收入。
此外,目前地铁票价测算部门是按照前5年的运营情况来测算的,而前5年地铁车辆较新,运营成本也较低,随着地铁运行时间越长,运营成本将成倍增加。按常规来说,轨道机电设备15年就要报废,地铁车辆30年要报废。购买地铁一节车需要800多万元,一列车6节总共需要约5000万元。一般来说1公里距离就需要1列车才能正常运转,若40公里就需要40列车,这样算来,深圳30年后将花费20多个亿用于设备的更新换代,这一块巨额的成本目前都还没考虑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