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正式实施。此次发布的《规则》对新能源汽车产品按技术水平细分为起步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并相应限定其市场化的范围,对车企准入也进行了限定。未来主流技术被限制推广?
《规则》所附的《新能源汽车技术阶段划分表(2010年12月31日前适用)》中,将使用镍氢电池和铅酸蓄电池的混合动力乘用车列入成熟期。以锂离子电池为动力的混合动力乘用车、商用车和纯电动汽车,则列入发展期。发展期产品允许进行批量生产,但只能在批准的区域销售使用,并至少对20%的产品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成熟期产品与常规汽车产品相同,可在全国销售使用。这意味着,在2010年12月31日前,装配锂电池的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将被限定销售区域。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健日前对媒体表示,目前全球99%的混合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为镍氢电池,镍氢电池技术在国内的发展也比较成熟。但镍的价格昂贵,镍氢电池在生产成本上比锂电池高出不少。与镍氢电池相比,新一代锂电池重量将减轻一半,蓄电容量则增加1倍以上,一次充电后行驶里程将大大提高。而且镍氢电池的寿命在未来3到5年内将达到极限。从长远来说,锂电池将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更值得倚重的动力源。
来自国际主流汽车业界的声音也普遍认为,锂电池将逐步取代镍氢电池,成为未来混合动力和电动车的主流技术路线。镍氢电池的主流地位将可延续至2011年,之后锂电池将逐渐取代镍氢电池。
为何未来将成为主流的电池会在《规则》中被限制推广?有评论认为,大型国有车企推出的新能源车,如长安杰勋、奇瑞A5等混合动力车搭载的都是镍氢电池,而前不久上市的F3DM双模电动车则采用锂离子电池,其制造商是民营企业比亚迪公司。国企的新能源汽车更容易被核定为成熟产品,而民企所领先研发的锂离子车载电池,却只能被列为发展期产品。这不能排除人为地将准入产品分为几个档次,从而给予不同的补贴和销售待遇的嫌疑,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国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对此,宋健表示,镍氢电池在现阶段研发比锂离子电池成熟,将其纳入成熟期产品,本身无可厚非。但据此对处于起步期和发展期的产品进行销售区域限制,不利于更有发展前景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推广。既然锂离子电池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取代镍氢电池成为发展主流,民营企业如果专注从事锂电池技术研发,就能够争取到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甲醇燃料车“榜上无名”
在有关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线选择上,业界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在改进现有产品上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替代能源汽车上大有文章可做。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名誉会长何光远近日在媒体上撰文表示:“不要把新能源汽车简单地等同于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车,把其它替代能源车边缘化。”据了解,到2008年年底,我国甲醇产能已达2083万吨,产量1061万吨,资源量非其它替代能源可比。何光远提出应该将以甲醇燃料为主的替代能源汽车作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倚重点之一。但是,在此次工信部发布的《规则》中,替代能源车只有二甲醚汽车被列为起步期推广产品,甲醇汽车“榜上无名”。
对此,宋健表示,尽管甲醇汽车在节能、环保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汽车,可作为替代型能源进行小规模推广使用。但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车在节能和环保标准上,直指的目标是最低能耗和零排放,这一点醇醚汽车在可预见的将来是无法达到的,而这也更符合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宗旨。另外,甲醇属于中等毒性物质,小规模掺入汽、柴油中搭配使用不至于对环境及人类身体健康产生多大危害,但真要大规模化推广应用,其毒性随之扩大而带来的危害谁也无法预料。因此,甲醇汽车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意义并不大,《规划》未将其收录实属正常。《规则》较前新意有限
据了解,2007年10月国家发改委也出台过一份《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笔者通过对比这两份《规则》,发现二者的核心内容基本一致,那么,此次发布的《规则》到底有何新意?
对此,中投顾问新能源汽车行业研究员李胜茂表示,前后发布的《规则》最大不同之处,是标准的制定者和实施者,由国家发改委改为工信部。2008年6月,工信部成立之后,汽车行业的部分管理职能,即由国家发改委转移到工信部,其中就包括产品准入标准的制定。
2007年国家发改委所发《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约束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工作,而工信部的这份更侧重于产品,工信部此次制定的标准将新能源汽车技术阶段进行了具体化。其亮点是首次开出了新能源汽车产品三大准入条件,包括符合安全、环保、节能、防盗等标准,经工信部指定的检测机构检测合格,未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中国电力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长来小康指出:“‘安全、环保、节能、防盗’四项标准更贴近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防盗标准,更是提得及时。从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造价高昂,用户购买后一定会对其防盗性能比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