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车主之家 > 汽车新闻 > 人物访谈> 李书福:"校企结合" 办学办到厂里去
李书福:"校企结合" 办学办到厂里去
2013年04月03日 16:1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编辑:罗剑 打印 手机阅读
[导读]去年9月3日,吉利汽车(00175.HK)董事长李书福早上5点直奔机场,搭乘最早航班专程赶往该学院主讲开学第一课时,一路也是这么走的。

       驶过长达7公里的羊肠小道和农地后,汽车缓缓抵达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门口。

       去年9月3日,吉利汽车(00175.HK)董事长李书福早上5点直奔机场,搭乘最早航班专程赶往该学院主讲开学第一课时,一路也是这么走的。

       谈及为何这般起早贪黑时,李书福表示,这是一种情感交流,旨在让学校和企业形成良性互动。在这背后,则是他对吉利“教育跟不上发展”的反思,以及他对“校企联动”模式的探索。

       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袁礼斌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李董事长有教育情怀,他一直在寻求合适的校企模式来支持企业的未来发展。”

         “校企联动”模式

       当天9点,李书福在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的“第一堂课”上讲到,今年是学校第一年招生,也是起步,今后在这个基础上,要把其他的学校想办法整合到这边来,尤其是在技师、技工以及工程师的培养上,要和企业结合得更加紧密,集中地培养人才。

       短短几句开场白,既是对袁礼斌提出了新的期望,也是对吉利集团办学教育的重新反思和再次聚焦,毕竟这是企业办学,首要目的是为企业服务,其次才是面向社会。

       李书福创办吉利汽车不久后,就开始在浙江临海创办职业技术学院,到当前为止,他已经在浙江、北京、海南、湖南创办了四所学院。

       但在过往的10多年办学历程里,李书福所办的几所学校,对吉利汽车的反哺作用并没有达到他的期望值。

       李书福对吉利办学效果的迫切性要求始于2010年前后,当时吉利集团已经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2007年,吉利集团提出战略转型,造车理念发生很大改变,品牌口号已经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转变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吉利汽车正努力扭转以往低质低价的形象,试图塑造高品质、高端的品牌形象。

       袁礼斌也表示,李书福对办学反哺吉利造车的思路上比较大的转变,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

       在2007年以前,吉利的发展更多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对学校的依赖不大,学校甚至是一种附带。但是现在企业的发展需要抓质量抓品牌,这个时候人才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李书福迫切需要学校的人才培养跟上来,能够给吉利汽车的发展带来后劲。

       “所以,现在的吉利是要如何更好地来适应汽车行业的特点,取得更好的发展,那么,重点就是在人才培养战略方面下功夫。吉利凭什么和上汽、本田和丰田竞争,这个事情一定要想清楚,不想清楚我们就糊涂了。我认为到今天为止,我们唯一跟别人不一样的,就是我们有强大的教育培训系统,但是我们没有利用好。”李书福在吉利集团2010年的经管会上表示。

       李书福说,吉利集团当初办学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不以营利为目的,是对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这是吉利搞学校的真正意义。从这点上讲,他认为怎样发挥学校作用,真正为吉利提供人才支持,提供培养培训的帮助,要作为一篇“大文章”来做。

       “李董这两年对我提出的要求是,教学大纲、体系、师资以及学校与企业要更紧密结合,使培养的方法能够切合企业用人的需要,也就是校企联动模式的深入化。”袁礼斌说。

       “这种校企联动模式一定要依托基地执行。学校距离基地远的话,双方的联动在很大程度上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吉利大学是在北京办的,三亚文化学院是在海南办的,不是说不想去实现校企联动,客观上是它实施不了。”袁礼斌告诉记者,“比如这两所学校距离基地那么远,学生怎么到基地实习?那么多学生来基地实习,不能说坐飞机吧,即使坐火车,费用也比较大。现在我们在湘潭基地周围办这个学校,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联动中的难题

       在校企联动模式上,即使依托基地来办学,校长还是会面临很多难题。

       “我去年就遇到了一件让我头疼的事。”袁礼斌说,“校企深度结合就需要学生到工厂去实践,体验产业工人的岗位和工作状态,但是让学生下工厂这个太难了。”

       去年10月份,学院安排2011年初步招到的100名学生到离学院不到20公里的吉利汽车湘潭基地实习两个月。这些在实践课上对安装螺丝感兴趣的学生,下到工厂后却傻眼了。

       “你让他上课装一个螺丝,装一装就装完了,还很有成就感,觉得很有意思。你让他一天都装螺丝,干5个小时就顶不住了。那一段时间我们老师整天晚上都去给学生做教育,说服这些‘90后’的孩子坚持下来。他们还不具备重复做一件事情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只有到岗位上去练习。”袁礼斌告诉记者。

       这个模式确实挑战了学生们对未来的憧憬。

       正在学院的实训基地学习如何安装轮胎的汽车工程系学生小张对记者表示,在湘潭读书感觉和想象的不一样,这里什么玩的东西都没有。“我没有其他大专学校的同学生活潇洒,他们没有我们这么多的实验和实习。”小张告诉记者。

       “为什么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出去后不适应社会,是因为他把外面想象成美好的世界,他没有职业的感觉,他不知道工作还需要重复做这么一点事情。”袁礼斌表示,“2012年招的500名学生也将被安排下去实习,最后能坚持下来的学生,日后应该会成为我们的主力。”

       安排学生到基地工厂实习,而且是在工厂生产旺季的时间段,这就需要学校、工厂、学生以及课程安排都提前协调好。

       毕竟企业运行和学校运行规律非常不同。企业的运行是跟着市场走,它的订单会随着市场变化,工人加班或者休息也是随着订单而调整的;但是学校的课程不能随意变动,要长期稳定、保持教学秩序。

       “以前学校和企业很难合作,经常发生冲突。我们现在沟通多了,先找出企业一年左右的淡旺季规律,然后再根据淡旺季规律来做教学计划。学校是培养人的,企业是为了盈利、产生效益,这就需要我们提前做大量的沟通和联动,把两个规律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校企联动的效果。”袁礼斌表示。

       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认为,现在有那么多职业院校,技能人才依然缺口很大,企业还不得不另起炉灶自己办学,关键是大多数技校实训不足,校企合作层次不高。

       技能人才的缺乏以及校企合作不深入,在某种程度上是制约中国汽车工业乃至中国制造的瓶颈。在这方面,其实可以参考德国的例子。德国企业在技术和制造领域都有长期的积累,这与德国完善的技术工人培育体系有密切关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历史悠久。“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核心,其实质是企业和学校通力合作。整个教学培养和企业培训计划由国家和行业统一制定标准进行规范,通常情况下,学生一周里两天在学校学习,三天在企业实习。

       “双元制”体现在学生身上,则是“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

       这也是袁礼斌下一步的打算。但是考虑到中国教育理念里重文凭、重理论、轻实践的背景,他需要慢慢推进。目前,吉利集团已经对湘潭的学校一期工程投资了3亿元,未来投资将追加到20亿元。“等到学校门口的大路建成后,我们会开始大批量招收学生。”袁礼斌告诉记者。

       李书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将湘潭的学校办成百年老店,未来工厂的技工和工程师都将在这里集中培养。“我们对教育的投入国家没有给一分钱,地也是花钱买的,没有人送,只是略便宜。另外,国家搞的职业教育有财政补助,吉利搞的职业教育一分钱补助也没有,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但从长远来讲这是动力,这是非常重大的事情。”他说。

[共0条评论]网友热评

提交评论0/500字

0条评论 | 查看全部>>
网络警察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好卖车 | 分站加盟
版权所有:车主之家(www.16888.com)
备案号:粤ICP备06021273号 电信与信息业务经营许可证号:粤B2-20080314
深圳30年网络信息杰出贡献企业 深圳电子商务协会监事单位 深圳四川商会理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