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围绕诸多疑问,记者跟随工商执法人员进行调查。
新轮胎跑3000公里鼓包
程先生开某品牌轿车四年多,行驶五万五千公里,原车轮胎花纹几乎磨平。去年11月6日,程先生在某专卖店花3620元换成新胎。程先生说,当时专卖店老板告诉他,此轮胎系新产品,花纹全新,质量不错。
之后,程先生开车每日在市区跑20公里左右。今年5月10日,他开车赴招远办事,车速达每小时110公里时,方向盘不停地抖动。
当日下午,程先生到市区一专修店做检测,工人发现右前轮外侧靠轮毂处,鼓了一个直径达2厘米的包。程先生奇怪,新胎咋才跑3000多公里就鼓包?
厂家称操作不当拒赔
5月19日,程先生找专卖店索赔。
5月23日,厂家派技术员来烟台现场勘验。技术员认为轮胎鼓包,是高速行驶时被凹坑或石块所颠。轮胎虽然还在三年保质期内,但厂家并不能因此而赔偿。
厂家技术员介绍说,勘验主要看轮胎外面磨损、鼓包印记和内部开口表象程度,只要查到一个,就是买方责任。厂家曾多次做过破坏性试验,车在高速行驶时,轮胎若撞击凹坑或石块,反弹时的剪切力就相当大。
店老板证实,在轮毂和轮胎接缝处,有明显的轮胎黑色印记,据此情判断,轮胎鼓包可能是受外力撞击作用,导致帘子线断裂,胎面挤在轮毂上留下的。
仪器难检测只能靠分析
程先生认为,开车谁能不颠坑、撞石块?厂家技术员仅凭眼看,就推卸责任,可真说不过去。再说颠一次坑、撞一次石块,轮胎就鼓包,说明质量还是有问题。
老板反驳道,新胎才跑3000多公里就鼓包,怎么别人跑数万公里仍蛮好呢?
程先生感到无奈,5月24日,诉至市工商局芝罘分局。因目前仅有北京、广州、青岛三地可检测轮胎质量。工商执法人员致电青岛市质检所轮胎检测中心。一技术负责人答复说,我国轿车轮胎质量标准主要涉及强度、高速、耐久等项试验指标,包括材料成份、制造工艺两大标准。从技术原理看,目前只能检测未用产品。倘若真要找鼓包原因,只能由专家小组勘验、分析,才能下总结性结论。另外,筛选专家小组成员对个人学术水平、实践经验也有具体标准,实际操作难度大。
程先生做服装生意,服装进商场时,需向对方提交质量合格检验报告。程先生打算向轮胎生产厂家索求该批次《质检报告》。据青岛质检所技术员介绍,商场进服装时,如此而为,是可能的,完全是为保护自己利益、转嫁经营风险,应对买方索赔或相应部门检查所需。在我国现行质检机制中,轮胎类企业拿到强制认证书后,在日常生产中,由当地质检部门或省级质检部门监督、抽查,且只对部分批次产品抽检。每批次产品流向市场时,厂家是否需到质检部门送检,国家目前尚无相应的规定。
责任难定消费者自认倒霉
因专家鉴定分析环节多、费用大、周期长,要拿到确凿证据,难度确实不小,程先生不可能为一个轮胎去花费那么大的精力,只能自认倒霉。
据几位多年修车的师傅说,从表象看,应是车子转弯或倒车速度过猛,轮胎顶在石块或路沿石上,致使胎内钢丝断裂。
该观点得到另一常年经营轮胎的经理的认可。青岛市质检局技术员认为,撞击力超过规定值时,胎内帘子线断裂、脱皮分层,侧面就易鼓包。
调查发现,另一因素也不可忽视,那就是开车人的驾驶技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车速过快而颠坑或撞石块,多是新手所为。
即便如此,商家、厂家和修车师傅猜测是消费者的问题,但是生产厂家若对产品负责,真要取证的话,就应拿出一份完整报告,不能凭一次现场肉眼查看而下结论,但一份完整报告显然很难拿出来。
市区私家轿车目前约有10万多辆,一部车开四年换两条胎,全市每年要换5万条。轮胎使用寿命涉及质量、经销、使用三个环节。若其中一环操作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损失。从本案或其他产品质量类纠纷索赔情况看,我国相应法律条文仍存漏洞,检测技术尚待加速提升。针对此情,目前有效的良方妙药还要靠厂家和店 方,生产、销售时需用心经营、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