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车市的反思这个问题,大家以前都会认为,只有我们整个企业、行业都好,车市才会好。但是我相信从去年开始,之前我们一直看到的,或者是预见到的,大浪淘沙也好,或叫产业兼并重组整合也好,这个时候才刚刚出现。从1200万辆成长到1800万辆的话,一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未来一定是微增长的趋势。未来会是一种靠市场机制决定市场的景象,不再是以前政府要怎么兼并重组,就怎样整合的局面,我坚信这样的观点。
张宇星:莫过功利应对成功案例存敬畏之心
过去我们强调的都是弯道超车,太过于功利了,但是规律性的东西我相信是绕不过去的,我们应该对这些成功的模式心存敬畏。我有时候经常和朋友聊一件事,我们天天在说自主,中国这么多自主品牌在做,那我们回顾一下过去的五十年间,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两个“H”,一个是本田,一个是现代。我们所有的自主品牌凭什么能够赶上现代或者本田?现在我们的自主品牌们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说服我,我看不到这种类似的局面,至少在短期内看不到。
自主企业我们的确是在替他们鼓舞,但是我们冷静分析一下,我觉得如果机制和体制问题不解决,自主品牌很难做出来,我大概分了三个方面跟各位老师探讨。
第一,我觉得像一汽和东风,甚至可以包括长安,这是一个层面,作为国内比较大的企业,或者叫他们是副部级,在这个级别里面我们可以观察得到要么是官员在主导这个企业,要么是未来要成为官员的人在主导这个企业,或者是以前曾经出过很多官员的这么一个公司,他们在经营,或者他们在做,他们是在做政绩,或者是用做干部,做官员的流程来做企业。现在公司是怎么做的?现代公司是子子孙孙在做品牌,这么几代人才做到今天。当然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二汽,也就是东风,大概是与现代同年起步的。当然,两家企业的背景完全不同,对吧?我们当时是文革期间,我们有我们特殊的情况,有些不是特别好比,但是我们现在的东风是什么情况?人家的现代是什么情况?当然我们也不做更多谁是谁非的评价,但是结果摆在这儿了。
我在想有什么动力能让一汽的老总去把这个品牌做成一个可持续的大品牌?他将来怎么办?他把这个品牌交给谁?下一个人能不能也这么做?他退下来以后,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退休老头,当然他影响力也可能还在,这是一个情况,如果没有动力怎么继续往下做?如果还有很年轻的干部到这个位置,他要去做我觉得的确就是有压力,有难度,怎么才能把这个自主做得更好?
另外一个,像奇瑞、江陵、江淮这样一个地方级的非常有成就的企业。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是什么?比如我们可以从江淮和江陵来举例,江陵以孙总为代表,江淮以左总为代表,这些人是我们非常佩服的,有骨气的,而且有头脑,有各种经营手段来做公司的,但是经过一代人以后现在的江陵是什么样?现在做不出来轿车,对吧?通过和长安合作,现在江陵是个什么情况?原先的地位还有吗?没有了。包括奇瑞,这些人都是靠意气风发,靠个人的境界走到了今天,下面能不能坚持下去?他们在企业中有什么?比如有没有股份?有没有什么机制?所以说还是企业发展的个人动力问题。
第三个层面我就想是长城、是吉利,是比亚迪,我觉得这些企业恰恰有可能是中国能够做起来的品牌。原因是他们能够跟国际接轨。我们在国际上没有看到哪个国企能成为400万辆、500万辆这一量级的,有竞争力的大集团。暂时我的手上还没有这样的资料,可能大家原来说大众有,或者雷诺有过,但是都是通过私有化才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所以我今天在想吉利也好,长城也好,比亚迪也好,我相信他们选择了比较正确的道路。现在我们再看吉利,它也在做自己的探索,长城也在做自己的探索,长城我关注得比较多,到国外参加各种比赛,我觉得它是在做过去成功汽车公司做过的事情。对于过去成功的案例,我们要有敬畏之心。比如说本田,他们便是通过参加过各种比赛,一步一步这样扎扎实实走过来的。
当然还有一个不利的情况就是说现在这种社会环境,或者现在整个全球的市场环境和当年本田,和当年现代,我们都是远不如他们的。像欧盟对我们自主产品的苛刻、苛求,我觉得环境更恶劣了,所以怎么能够走出一条路来?我觉得要基于现在的机制、体制之上,在长城、吉利、比亚迪这些企业之中,我觉得中国如果再能够出一个像本田、现代这样能够立得住的品牌就非常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