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十二五"规划,至2015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达到3000万辆,其中出口规模500万辆。
而按照目前中国主流汽车企业的规划,2015年的总产能将突破4000万辆。国家发改委协调司司长陈斌早在去年9月就提出要防止汽车行业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当时提出汽车过剩的产能是3124万辆。
汽车产能过剩问题,几乎是年年讲,形成了一边是国家调控部门的预警,一边是排名前十的汽车企业受产能制约,热点车型卖断货的景象。
在竞争充分的市场体制下,供应与需求从来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成熟的汽车企业会在充分研判市场预期之后,根据自身战略扩充产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收入日益增长下人民群众的汽车消费需求。
国人的汽车消费观虽然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转变,正逐步回归交通工具的基本属性,但依然存在着"梦想观"和"享受观",这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扭转的。日益增长的汽车消费需求,提供了消化庞大汽车产能的动力。
由此引发的,应该是巨大的汽车保有量下,中国社会环境的承受能力问题。
国家发改委在2月20日零时起再次提高成品油零售价格,北京市场的93号汽油零售价格已经达到7.45元,引来一阵汽油价格何时迈入"10元时代"的讨论。姑且不去触碰调整成品油价格的机制,在油价高企的时代,减少汽车出行将成为消费者最为直接的选择,环境的承受能力和能源安全问题也将得到缓解。但前提是,政府应当合理引导汽车消费观,建立节约型社会观念、鼓励新能源汽车普及、进一步推进公务用车改革、提供替代汽车出行的优质公共交通方案等等。
市场的竞争法则会将产能过剩、竞争力低下的企业淘汰出局,这引发的兼并重组过程也将洗牌汽车行业,留下的企业必然是经过市场检验的优秀企业。而我们也无需担心中国自主品牌的竞争力,吉利收购沃尔沃已经提供了最好的证明。消费者也能从激烈竞争的汽车品牌中,得到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和更实惠的价格。
汽车出口也许将成为过剩产能的另一个解决方案,目前中国整车的出口企业多是自主品牌,且规模不大,对于品牌建设和提升产品品质方面并无太大帮助,一旦出口的规模扩大,要找到销路,提升品牌溢价和开发新技术就成为了关键问题,虽然我国的自主品牌在这个层面上还有所欠缺,不过早晚有一天,他们终将面对这个问题,产能过剩或许是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