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多数跨国车企都已经意识到增速会有所放缓,“随着基数的增加,增长率可能有所放缓。”马自达中国CEO山田宪昭向笔者表示。但跨国企业并没有放慢脚步,反倒是趁此机会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力度。
2010年12月,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对外宣布,计划在2015年之前向中国市场投资960亿元人民币(约合106亿欧元),并且属于针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单独投资计划;戴姆勒奔驰计划在今后五年中向中国投资30亿欧元(42亿美元),用于扩大产能和经销商网络;本田汽车公司计划将在华的产量于2013 年提高至89万辆;马自达计划在2015年实现中期销售目标在中国销售40万辆汽车;通用汽车总部希望到2015年在华汽车销量能够达到300万辆。
如今这一幕似曾相识,8年前中国汽车销量增速由2003年的35.2%跌到了2004年的15.5%,整个中国汽车市场处于低谷,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却刮起一股跨国车企投资中国的浪潮,众跨国车企纷纷加大对中国的投资:2003年大众就曾宣布在之后的五年向中国投资60亿欧元,第二年通用宣布与上汽投入30亿美元,把上海通用总产能由53万辆提升至130万辆;2004年广州本田计划到2006年扩产至41万辆;2004年日产持股50%的合资公司东风有限总裁中村克己表示将重新修订未来的产能目标;2004年现代集团表示其子公司现代与起亚均提升在中国的产能计划,到2007年合计总产能要达到 100万辆。
事实上,2006年中国国务院曾判定当时国内汽车业产能过剩,力图将各大汽车厂商从冲动的扩张中压制下来。然而时隔5年,回看当时情景,显然这些重金投入中国市场的跨国车企比政府和业界更早地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潜力,所有在2004~2005年期间进行巨额资金投入的企业都换回了远超出预期的成长。
大手笔投入的车企获得的巨额回报,投入最大的大众与通用的产品牢牢占据着汽车销量榜前十的位置,前十名的销量中有40%都是大众牌的,20%是通用旗下的。而相比之下菲亚特、雷诺这类当年一直吝啬金钱与技术的企业,在当今的中国市场几乎近无立足之地,只能依靠进口车渠道维持脸面。
于是乎,当2011年中国车市可能再次增长放缓时,多数跨国车企毫不犹豫的选择再次祭起投资、扩产这面大旗。而几乎所有跨国公司都向笔者表示,尽管现在投资数额巨大,但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车企的投产并不会因为某一年的销售增长而盲目扩充。马自达中国CEO山田宪昭对笔者说:“我们认为中国市场的汽车需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用、丰田、本田等企业也有类似看法“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速可能会放缓,但是也不必悲观,毕竟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汽车市场仍有着很大潜力可挖,尤其是二三线城市。”丰田汽车向笔者表示。
显然从汽车企业的微观角度来看,除了整体市场增速,还要针对中国各细分市场,做进一步分析,毕竟中国各省情况差别很大,和北京相比很多省市尚处在汽车普及的初期,抓住中国车市的基本规律,产能始终要保持领先,才能应对市场变化。跨国车企的产能也因此实行一次性规划、分期实施,一旦中国市场需求再度急速增加,那时再来提升产能和销售网络,定时无法及时应对市场需求,眼睁睁的看着消费者选择其他品牌。奉劝雷诺一句,别再纠结在中国与间谍案了,就算你能证明什么,就凭这种企业态度雷诺永远也别想在中国取得成功,捧着你的罗马尼亚达锲亚洗洗睡吧。只有在今天的中国肯砸钞票,跨国车企才可能在未来的中国市场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