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
近日,北京市某国企职员小陈发现,随着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的激增,身边同事买车的热情也被调动了起来。“过去办公室的热门话题是‘买房’,现在大家似乎把热情转到了‘买车’上。我买房时,还特意买在了离地铁近的地方,可现在觉得,私车好像也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毕竟丈母娘家挑女婿,不都会看房子和车子吗?”
调查中,25.2%的人表示,自己想买车是因为“周围人都有车,自己也应该有”;25.0%的人认为,有车比较有面子。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博士生苏寅告诉记者,一个做医药生意的朋友告诉他,很多医生会从对方是否使用车、使用什么车等标准来衡量其实力,决定是否和他谈下去。于是,本来只能承受20万元价位的他,却硬是买了辆30万元的车。“这个时候,车子成了一个人身份的象征,成为一种无形投资。”
“现在很多人将车视为奢侈品或炫耀品,而非实用品。”张岚认为,这一现象的产生,与现代社会日益物质化有关,“人们越来越在乎第一印象,会观察对方穿什么衣服,拎什么包,是否有房有车,然后根据这些外部因素,给每个人贴标签。很多人受其影响,被迫消费以期获得承认。其实这是一种缺乏自己的表现。”
调查显示,71.9%的人认为,购买私车应更多考虑实际需求;48.9%的人觉得,没必要把私家车与身份地位挂钩。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时进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指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上的需求逐渐增加,一部分人就将车作为了满足需求的“精神产品”。当务之急是整个社会应该为人们树立更多更值得去追求的精神目标。
“我以前看过一部电影,主人公一开始玩各种各样的名车,大手大脚地花钱,后来他在接触了一些流浪儿童后,把这些奢侈品卖掉,收留了一些流浪儿童,并教会他们生存的本领。后来,当看到孩子们专门给他做的汤包时,他顿时热泪盈眶。其实他以前什么都见过,但都没有如此感动过。没有什么东西比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爱更有价值。我在看这部电影时也非常感动。”孙时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