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先生:我们香港红旗签名会是香港政府批准的一个非牟利的团体。在香港开展这个活动,在网页上有很多大陆的签名,首先我们找到孙先生,又找到何先生。他们是我们签名会的顾问。我们通过他们的支持,签名会现在正在健康地成长。
主持人:那您是通过什么途径认识了这两位爱车的车友?
汪先生:开始是通过我们的同学,是香港做签名的老板,他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一些支持,介绍了这两位先生给我们。
主持人:孙先生您是怎么对红旗车产生兴趣?
孙先生:我现在将近60岁了,我是科研所的,接触的数据、杂志比较多一些,以前在北京搞了好多课题,所以有机会接触红旗车的政策和相关资料。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欣赏红旗车,感觉这个车很气派。我是95年开始真正迷车,当时有一些朋友,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台湾一个朋友,我们以前在生意上也合作,他也是一个超级车迷。谈起国内车在海外的影响,我们就不谋而合了。大家都喜欢中国红旗车,所以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所以他当时就说看看有没有机会在大陆搞红旗车品牌,在这种情况下我马上就投入进去,我这个人做事比较投入,而且又比较喜欢红旗车。跟海外的朋友沟通他们都感觉这是个好机会,自己本身又有这么深厚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搞。我在工作上比较自由,因为搞完课题就比较轻松,当时我请了假全国各地跑,当时跑还是比较具有盲目性的,后来知道这个车大部分是在北京,通过各方面朋友的渠道搞了一些红旗车。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报道也比较多,使我最受感动的,就是广东的两位朋友,一位是红旗车迷会的汪先生,还有何先生,给我的触动最大。尤其王先生把红旗精神和企业精神融合在一起,这种民族爱国感情很让我们感动。前年在汪先生的策划和创意下在东莞成立了香港红旗车迷会,真的很让人感动。
主持人::何先生在此之前是做什么的?
何先生:从事建筑专业。
主持人:我发现您对真车和模型都很热衷。
何先生:主要是由于从小喜欢汽车,由于当时国内不具备这样的条件,20年前是从收藏汽车模型开始,因为通过一些海外亲戚可以接触到外国的汽车,而且当时也比较喜欢一些资料,比较系统地搜集、订阅。在96年的时候,有机会找到一辆比较好的红旗,开始真车的收藏,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一直发展到现在。特别是红旗车迷会成立后,很多朋友非常重视,有了很多的联系,现在也得到了一汽的支持。
主持人:刚才很多人在采访汪先生,您把红旗精神放到了企业管理中,您能否谈谈这方面的内容?
汪先生:从香港到大陆发展是八十年代,当时大陆还不具备外部到这里投资的环境。当时感觉比较困难,一些员工都是从北方到广东的打工仔,对企业没有一种归属感,也没有感情。当时我很幸运找到一些年轻人。当时他们就是穿普通的体恤衫和牛仔裤,这些人到现在为止还是我们企业中的骨干,当时我们创业完全是靠他们在运作。有时候我们连续三、四天不睡觉地赶货。感到跟红旗车当年创业的时候有很多雷同的情况。我就拿红旗精神到企业里,作为企业的精神。现在我们厂里的员工都知道什么是红旗精神,就是竞争精神,民族感觉。
主持人:从您的生产环境到一汽生产红旗的感觉应该是隔得很远,你怎么对红旗精神这么了解?
汪先生:开始我对红旗并不了解,也是通过一些纪录片,70年代我在香港看过一次中国国产汽车展览,看过一批红旗车,当时还有很多其他的品牌,这个红旗车给我的印象很深,我拍了五次,每次舍不得走。后来我到大陆以后,1981年在北京重新见过一次红旗轿车,当时在酒店外面停了几排,我拍了很多照片,准备拿回香港生产。但是同天我听到广播说红旗车要停产,感觉很遗憾。当时我拍了一张照片,车头发动机盖下面的车标,回到香港后,我搞了一个摄影展,当时我在香港理工教设计,很多学生都去看,当时的影响也是很大。很多年轻人在当时还不知道国内有红旗车这回事。后来遇到一个朋友说他的一个朋友有一台老红旗,我要求他把车主介绍给我,我们打了两年多的交道,他一直不肯卖给我,后来我见到他,他也是一个很爱护红旗的人,后来他说你封一个红包,把车拿走,因为他发现我比他还了解红旗车,当时我封了红包给他拿车的时候,我看到他眼中有泪,我都感到不太好意思,好象抢了人家的东西。后来我跟他说,这个车我维修好,请你来剪彩,后来他笑了。
主持人:当时剪彩的情况是怎样的?
汪先生:在广东找不到修理的,后来我到长春找到一汽的维修专家,他给了我们很多鼓励。我现在收藏了四台老红旗,每一台都需要一些修理,他答应我,到广东帮我忙。到时候我把车修理好,我一定请这个老板来剪彩,因为我当年答应过他,这件事我在心里还记得。
主持人:您的员工对红旗的感情是怎样的?
汪先生:我们有厂办报纸,每月一期,每月就有一个关于红旗车的报道、红旗车迷会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