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说着只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
月色朦胧,沉睡的村庄悄然无声,黑色屋瓦的边缘已经溶进苍茫的夜里,怎么也分不清楚,只有斑驳的马头墙醒目的高耸着,灰白色的墙面仿佛一面面巨大的明镜,警惕的注视着深不可测的黑暗。村子中央雄伟肃穆的祠堂大门紧闭,仿佛一位正陷入沉思的长者。门前那条已被岁月打磨光滑的青石板路上,此刻只有皖南的柔风蹑手蹑脚的划过,甚至吵不醒警觉的狗儿。偶尔有几户人家的墙里飘出袅袅的轻烟,那是正在祷告和祈求的虔诚的心灵,带着可期盼的和不可期盼的愿望与幻想,一起弥散在仲夏夜的天际。一只花猫轻巧的跃上屋脊,溜进了茫茫未知的夜里。白墙下,一条潺潺的溪水沿着小巷穿庄而过,在村口汇成一个平静的水潭,倒映着那一轮滚圆的明月。潭里绽放着荷花,荷叶上残留着几点晶莹的雨滴,映照着粉色的花瓣,在夜风的轻拂下微微晃动,仿佛少女额前玲珑的珍珠。
此时,整个村里仅有几支烛火仍在孜孜不倦的见证着读书郎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烛光闪动,照亮了镂空的窗棂和雕饰精美的房梁。房梁上刻着一个个古老且迷人的典故,细致而传神,讲述着一代又一代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荣誉与追求,激发着后来者无法遏制的热情与奋进。屋中木柱上的金字对联提纲挈领般的总结着:“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在这个安详的夜里,在这个水墨画般的村庄里,天地是如此的宁静,静得沁人心脾,静得耐人寻味,静得如同时间已经停滞不前,静得几乎可以听到星星们眨眼睛的声音。
忽而“哗啦”一声巨响,撕破了村庄原有的平和,仿佛漆黑的夜空中突然划过的一道耀眼的闪电,惊起一大群刚才不知躲在何处的鸟儿,喳喳叫着遁向远方。跟着,狗儿们怨声四起,纷纷咒骂着那个胆敢吵醒自己美梦的混蛋。被惊醒的孩子们哇哇的哭着,引来母亲慈爱的安慰……一瞬间,巨大的声响如扑上海岸的惊涛般席卷整个村庄。石缝里的虫子们都停止了鸣叫,静静的观察着事态的发展。一片乌云掠过,遮住了月亮。
过了好一会儿,所有的生灵们又都沉沉睡去,月亮穿出云层再次照映着大地。一切又重新恢复了平静,只有轻风送来另一种奇特而轻柔的声响——叮咚、叮咚……
其实这种事情几十年来每个夜晚都要发生,而且这种“叮咚叮咚”的金属碰撞声每夜都要一直持续到东方泛白。但是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想去知道——这声音究竟是怎么回事。
但是今天晚上似乎有些不同,那“叮咚”声似乎比以往任何一晚的都要弱,间隔也似乎比以往任何一晚的都要长,而且节奏也越来越慢,越来越缓,宛如一部陈旧的钟表正坚毅的走向命运的尽头。
不知过了多久,启明星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新的一天正在渐行渐近。村庄的最后一点烛光在挣扎着完成了最璀璨的一段舞蹈之后,化作了一缕尘烟。吟唱了一宿的虫子们此时也停了下来,静静的等待着第一缕曙光的降临。
突然,从某个角落里传来了“咚”的一声闷响,仿佛一件很重的东西倒了下去。墙外,一只疲惫的狗张开惺忪的睡眼,四下里张望了一下,见没什么动静,便又伏下头去。
天空中,一颗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坠向远方。远方,一道霞光正射破黑暗,直洒向人间。
释:
很久以前就曾听过关于徽商的故事,并且印象深刻。据说在当地有这样一个传统:男孩子长到十四五岁便要出门从商,一去便是十几年,其间他可能会回来一次,以迎娶他的妻子,当然这个女孩子是由他的家人替他物色的。当婚礼结束后,男人就必须重新离开故土,返回他异乡的商号——下一次回来很可能就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了。而他的妻子则只能留在家中伺奉公婆,育子读书——假如她足够幸运的在新婚当晚就得到了上天赐与的一个孩子的话——直到晚年自己的丈夫衣锦还乡。有一则关于安徽商妇的传说,至今听来仍让人唏嘘不已:曾经有一个徽商的妻子,为了排解漫漫长夜的孤独,便在每夜熄灯后将一百枚铜钱洒落在地,然后跪在黑夜里慢慢用手慢慢摸索着找齐,一枚一枚清点无误,然后才精疲力竭的回到床上去享受短暂的睡眠。若干年后,女人死了,为她送葬的人们惊奇的发现,那一百枚铜钱上的字早已在那些寂寞无聊的夜里,在反反复复的摸索之间,被她用自己的双手和青春磨平,再也辨不出丝毫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