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车主之家 > 汽车新闻 > 政策法规> 车内空气质量频亮“红灯” 期盼出台强制标准
车内空气质量频亮“红灯” 期盼出台强制标准
2012年03月30日 14:20 来源: 法制晚报 编辑:胡马东 打印 手机阅读
[导读] 目前,我国的汽车消费猛增,而越来越多的用车问题也开始凸显,其中,控制车内空气污染就成为近来备受关注的焦点。

         现状:车内异味让人头晕

       几年前,沈阳的黄先生购买了一辆轿车。“刚买车那会儿,车上的味道确实大,后来把车座上的塑料布取下去了,好一些,但还是有味道!”为了消除车内异味,黄先生到汽车装潢店购买了带香味的空气清新剂。可没过多久,黄先生对空气清新剂的味道也难以忍受。“起初,香味的确掩盖了怪味,可时间一久,这股香味也让人觉得恶心。听说身边买车的朋友都是这么过来的,只好忍一忍。一年后,这些味道才渐渐消失。”

       去年8月,家住沈阳市皇姑区的孙先生花18万元买了一辆新车。10月2日,孙先生一家三口去郊游,“太难熬了,一路上,我头晕,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也无法完全集中。我儿子也喊车里太闷了,晕车。”孙先生说,奇怪的是,当他们停车休息时,这些症状就消失了。但上了车之后大概10分钟,这些症状又出现了。

       假期结束后,孙先生给从事环境检测的一位朋友打电话咨询,对方肯定地告诉他:“这是新车内空气污染,甲醛、苯超标,除非把坐垫、车顶毡等装饰材料全扒掉,否则没办法除去这股味。”

       “味道这么重,能不能换一辆?”孙先生给销售商打电话问,对方告诉他:“车内有异味很正常,不是车的质量问题不在更换维修范围之内。”

       记者在对多名驾驶人的采访中发现,车主在购车时,更多考虑的是车本身的性能、外观、排量、动力等,几乎所有车主都没有注意过车内空气污染问题。有的车主即便感到了车内空气污染,也不知道该如何维权,只好等车辆使用一段时间后,让异味自然消失。

         调查:车里藏“毒”危害大

       车主忽视车内污染,并不代表车内污染不严重。其实,车内空气质量早已经亮起了红灯。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家庭汽车市场的旺盛需求,促使很多汽车下了生产线就直接进入市场,完全没有经过专业部门的测试,各种配件和材料中的有害气体在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的情况下完全留存在车内,而新车车主直接成为吸收者。

       那么,一辆空间不超过5立方米的车内究竟“藏”着多少“毒物”?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研究数据表明,车内共有高达一百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而有毒气体主要以甲醛、苯、TVOC、丙酮为主。其中新车几乎100%超标,有些车辆甚至超标几十倍。相比而言,车的档次越高,车内空气污染越轻,大量的超标现象集中在低档车和新车上。

       该业内人士表示,根据他所掌握的情况,目前辽宁的车主中要求对车内空气进行检测的消费者很少,其中40%的人都是发现身体出现不适之后,才选择检测并净化车内空气的。有些车主即使很早就有所察觉,也认为这是正常现象,过几个月气味就散了,一般不会采取任何改良措施。其实,这些有毒气体极易使人出现头痛、乏力、嗓子痛、脱发等症状。如果处理不当,甚至可能会辐射出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专家介绍,如果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车内污染要超过居室、办公室5—6倍,尤其是在气温较高的夏天,车内材料在骄阳下封闭暴晒几个小时后,有害物质大量挥发,浓度会增加数倍。

         消费者:除车内异味基本靠香水

       3月19日,记者针对车内空气标准实施的话题在沈阳街头随机采访了10位车主,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他们所在意的多是车的整体动力性能、油耗等细节,而对于车内是否存在异味则并不是很介意。

       “放点香水不就行了么。”奥迪车主张先生告诉记者,新车买回来的时候是有一点皮子味,但他随后去汽车用品店购买了一瓶香水,皮子的味道就被遮住了。也有消费者认为,在车上放些竹炭包之类的净化产品,就能改善车内的异味。

       “车上放了四个竹炭包,应该没有问题吧。”凯越车主吴小姐介绍,买车之前她就在网上团购了一大堆汽车用品,除了装饰用的方向盘套之外,她特地买了一些竹炭包。

       而业内专家介绍说,在相关质检机构缺失的情况下,消费者在购车时除了关注车型、外观和性能以外,一定要在买车时多“闻”一下车内气味,降低买到空气质量不达标车的风险。而已买的车辆出现异味,一定不能只是用香水去掩盖,要经常开车窗保持通风,也要经常清理空调格以免滋生细菌。而新车购买半年内,最好每周清洗1—2次,如仪表板、方向盘、坐椅等,都是有害气体来源重点部位。

         车内有“毒”咋维权?

       3月21日,记者采访了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一家4S店。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在销售汽车的过程中,还从来没有碰到过因为新车内异味大或者是质疑车内有毒有害气体是否超标而放弃买车的客户。

       该工作人员说,一般情况下,品牌车辆每辆新车出厂前都要对车上的各项指标严格把关,包括对车内饰材质的安全性、人体的舒适度、有毒有害气体是否超标等都有严格要求,只有都达标后才能出厂。

       当记者询问具体是何标准时,该工作人员却表示很难准确说出。而据记者所知,从本月初起,由环保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正式实施。该指南对苯、甲苯、甲醛等8种常见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设定了限值。这让长期以来的制度缺失终于画上句号。

       记者找到相关文件阅读后发现,从文本内容来看,该标准主要适用于新车,许多人都知道车内污染主要是甲醛和苯污染。甲醛多是来自座椅、车顶装饰等内饰材料,而苯主要来自地胶。

       这次标准也是“对症下药”,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的浓度要求,当然已经上路的车辆也可以参照。

       不过检测也需要一定条件:采样时,在《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受检车辆须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车辆门、窗和乘员舱进风口风门均处于关闭状态,发动机和空调等设备不工作。

         强度比室内空气标准宽松

       据了解,该标准的制定是因为近年来由车内空气污染引发的纠纷、诉讼时有发生,但有关部门处理时没有相关标准作为依据,既无法对消费者权益实施有效的保护,也无法约束企业的生产活动。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制定参考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但比室内标准略为宽松,涉及的指标均为挥发性有机物,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还涉及温度、湿度等物理参数,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常规污染物,以及生物性和放射性指标。”一位参与制定该标准的专家向媒体如是说。

       目前,该标准在有些指标限值上不及欧盟、北美等严格。比如,根据德国制定的车内环境标准,车内甲醛含量不能超过0.08毫克/立方米,而我国的标准是不能超过0.10毫克/立方米。

         执行暂时没有强制性要求

       记者查询发现,此次发布的标准编号为“GB/T27630-2011”。其中以“GB/T”打头的为推荐性国家标准,而非强制性国家标准。对此,业内专家指出,这主要是考虑到目前一部分企业可能还达不到该标准的要求,但今后肯定会推出强制性标准,现在需要有一个过渡的过程。

       如果大家现在想对新车进行检测,只能找具有《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计量认证资格的机构。目前具备此资格的只有质检部门,检测费用大约为1000元。

       尽管如此,有关律师表示,如果问题比较严重,还是可以以此作为维权根据,但是多数车主表示,尽管有这个标准,但针对空气质量投诉也很不靠谱,“搭钱费事犯不上”,只能自己解决。

       “如果标准不是强制性的,投诉的时候也是扯皮。”一位车主无奈地说。

         建议:国家应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标准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实施尚未“满月”,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就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提升车内空气质量、防范车内环境污染的提案》。

       李书福委员在他的提案中指出,该《指南》从一定程度上使消费者在车内污染方面的维权有了依据,但该《指南》并非强制性标准,还没有法律约束力,不能从实质上对车内有害物质进行抑制。必须强化汽车行业车内空气质量标准,防止车内空气污染对消费者的危害。

       李书福在媒体采访时表示,有些新车乃至用过一些时间的车内,有毒气体是非常多的。“车内空气污染主要来源有三个,第一个是新车的车内各种配件,如座椅、坐垫、座椅套和座椅面料等;第二个污染源是车内饰,如车内地板、门内护板、车顶棚衬里、窗帘等;第三个污染源是生产中使用的油漆、稀释剂和黏合用的胶水油漆等。据调查,目前一辆家庭轿车使用的黏合剂用量达5公斤以上,最高的可达27公斤。与室内环境相比,车内空间更狭窄、更密闭,尤其在夏天,车内材料在骄阳下封闭暴晒后,有害物质大量挥发,浓度可能会增加数倍。”

       李书福说,这几年来我国有关车内空气质量污染造成身体伤害的事件和诉讼案件屡屡发生,但对广大消费者来说,对于车内空气质量污染的问题基本处于无法规、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状态,导致广大消费者无法对自己面临的伤害采取保护措施。因此在这次提案中,他呼吁建立权威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和发布机构,定期对市场上的新车空气质量进行抽检、发布,给予消费者系统、客观的车内空气质量信息,使消费者真正对车内空气污染有知情权。

       对于我国首部《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正式实施,李书福认为,这对于提高全社会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和消费者在车内空气质量污染方面的维权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当前出台的《指南》仅是推荐性国家标准,这应该是相关部门在考虑到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后做出的折中选择。由于该《指南》并不具备强制力,其标准由汽车生产、使用过程中的各相关方自愿采用,再加上我国对汽车零部件、内饰的环保性能没有硬性约束,这样一个推荐性标准的出台,对于改变我国车内空气质量现状,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既表明《指南》的指导意义大于操作意义,也折射出治理车内环境问题的艰巨性。”

       李书福认为,目前我国各地的相关检测机构很不完善,许多地方还是空白,有的地方虽有检测机构,但也缺乏权威性,即使现在有了标准,消费者还是很难据此维权。“因此,我在提案中建议,各地首先要建立和完善车内空气质量的检测机抅,对于各地的检测机构必须要求通过国家的资质认证,能够出具国家认可和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同时,要加快推进《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由推荐标准向强制性标准的转变,虽然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会使一些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但相对几亿消费者的健康、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污染问题来说,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同时,也将倒逼企业加快实现车内空气质量的控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共0条评论]网友热评

提交评论0/500字

0条评论 | 查看全部>>
网络警察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好卖车 | 分站加盟
版权所有:车主之家(www.16888.com)
备案号:粤ICP备06021273号 电信与信息业务经营许可证号:粤B2-20080314
深圳30年网络信息杰出贡献企业 深圳电子商务协会监事单位 深圳四川商会理事单位